大家認識《魔戒》多從2001年的電影開始,
班服
,我早十年。那時《軟體世界》雜誌登了還在讀高二的朱學恒的投稿,
竹製蒸籠
,從一款不算成功的改編遊戲介紹這部西方奇幻文學經典,
台中靈驗財神廟
,談到現在遊戲裡常見的許多種族、概念都是從這裡面出來的,
清潔公司高雄
,我有了印象。幾年後台灣先後出了兩個譯本,
衣櫃
,我都買了,
花蓮七星潭
,從用詞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譯者不是玩遊戲的人,
英語會話
,很多地方都有隔閡。
朱學恒後來看準《魔戒》拍電影的時機,
美髮椅
,以他對其文化源流的了解,
納豆菌
,花十個月重譯了一遍,賺了。敦南誠品到貨那晚,他在一樓大廳坐下給我們第一批書友簽名,後面就排起了長隊;簽了兩個小時,他很豪氣地請大家移駕去旁邊的雙聖吃消夜,那晚帳單好像是兩萬元。我們知道他這是勞力和眼力換來的,這眼力來自他打遊戲,來自遊戲界十幾年在雜誌與產品上的交流,來自他先前翻譯《龍槍編年史》這出過好多遊戲的系列作,和國內外出版商洽談所得的經驗。
傳統文學院系出身的譯者,或許能對西方奇幻的「源」考證得很詳細,但對它在遊戲界衍生出成千作品與同好圈的「流」就肯定沒有我們這些人清楚了,儘管我們很多人才十幾二十歲。精靈、巨魔、半獸人這些中譯,是1980年代幾個翻譯遊戲說明書和在雜誌上寫攻略的人想出來的,他們為了推廣,努力把攻略寫得像小說一樣,有些人還會插科打諢,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很多讀者從而去買遊戲來玩,這些譯名也在我們廣大玩家心目中約定俗成了。
這些小說式的遊戲攻略其實就是奇幻文學在中文世界的先驅,比單純寫流程和打法的攻略精采多了,我小時候都會翻來覆去地看。看久了也會盼望原創的奇幻小說,1993年《電腦玩家》特約作者林偉甫就寫了一篇〈傳說紀元〉,雖然只連載了兩三期就沒了下文,但開頭極為精采,對讀者的啟蒙與勾引作用不知有多大;幾年後這小說也出了改編遊戲,算是彌補了原作的夭折。1995年,第三波《新遊戲時代》辦了一屆奇幻文學獎,更掀起一番熱潮──雖然不玩遊戲的人可能聽都沒聽過,然而我就受它刺激,完成我至今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寫了十二萬字,從此立志當作家。
網路普及後,物以類聚,我們很快有了同好網站,也出現了開書店推介原文小說的灰鷹爵士譚光磊這樣的人;幾年後《哈利波特》異軍突起,和《魔戒》一道,徹底將奇幻文學在華文市場的路子打開了,現在你到書店可以輕易看到滿櫃譯作,網上更有滿坑滿谷的原創作品甚至遊戲。然而,作為先驅的遊戲雜誌沒落了,每個月的引頸企盼比不上即時、大量的交流;彼時萬眾矚目的特約作者,於今也多半只留懷念。
我們長大成人,喜歡的東西也成行成市了,然而正如許多遊戲最好玩是起步時期,回憶也是和同人一起開荒探索的感覺最珍貴。我們曾因遊戲而共享許多偏門知識,今後的學者,知道台灣遊戲雜誌和奇幻文學關係的也不會少,因為玩遊戲長大的學者也會愈來愈多,我講的這點古,也就不會有多特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