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歲在那個年代已不年輕,
整體規劃
,來當大學老師委實太年輕,
美髮器材
,尤其又是因為老師的緣故,
室內裝修
,一隻隻妒恨、懷疑的箭朝你射來。
其實我們研究所那班只有七人,
備審資料輸出
,其中兩人已在系上專任,
台北系統家具
,我不過是兼任,
台中補財庫財神廟
,且在老師任內,
文件翻譯
,我從沒提過任何想教書的話,
竹製蒸籠
,根本我討厭教書,更討厭說話。
一個一天說不到幾句話的人,要連續講兩三小時的話,真的會要人命,那時小說課是三三必修,你可知趙老師在做如何危險的事,在八○年代初期他把現代文學──詩、散文、小說列為系必修,引起眾人群起攻伐,詩與散文請外面的作家來教,小說重課卻交在一個寫作還剛起步的小女生身上。
一定有內情—─內線交易—─桃色交易—─姦情……各種蜚短流長聽得我每日哭到失眠(那時淚液充沛),我也是身家清白的女孩子。我真正的工作在報社,老師要搞革命,你能不送上頭顱嗎?我只能拿命來拚,死也要把課上好。
學生喜歡我,因為只有看到他們純真的臉龐才有笑容,你看他們聽得入迷了,我以為自己教得好,其實年輕又略有美色的老師誰不喜歡,學生越喜歡我,我就越願意把課上好。
那些都是磨鍊,是人性的修鍊場,當大家側目看我時,我低頭黯然走過,各種鄙視的、賤斥的、妒恨的面孔我都看到了,那些人用牙齒看你用眼睛咬妳我也看到了,但我沒回應,沒回應就是最好的回應,於是又有黑函,於是又有人言之鑿鑿地寫一篇黑幕報導投到報紙,副刊主編沒錄用還拿給老師看,又說給我聽。我嚇壞了,裡面還有我的日記……。
這是什麼世界?如果革命需要付出代價,那就是老師的生命與我的聲譽。
這輩子因為這樣我無法快樂且清朗的面對學校作為鬥爭場的一面,但聲譽比起生命算什麼呢?我還有因學生的熱愛與熱淚啊。
老師的課程革命失敗了,人走了,親者痛仇者快,沒多久我出第二本書,得兩個獎,打破我的文章都是老師代寫的謠言。
我就是要寫很多更多,多到足夠作為一個回答,恥辱與痛苦的巨大回答。
老師五、六十歲因身體太壞,血壓、血糖破世界紀錄(他自己說的)已不算男人,他常叫我「二回回」,那或許是「二女兒」的代稱,因我排行老二,他鍾愛的女兒小名「飛飛」,回回與飛飛諧音,在東海除學生外,大家叫我二姐,那時青妹與小妹都在東海讀書,一門五東海,堂兄妹、姊妹都是東海幫,堂兄害的。
他讀東海生物系,是我們的老大哥,聰明又會說話,說得我們入了迷都進了大觀園,現在他也是教授,堂妹、小妹都是,一個學一個,一門的愛東海,東海卻不愛我。
東海的環境很美,學生也有慧根,神仙洞府裡到處是牛鬼蛇神,常常,我想逃離學院,每想逃離都會出大事,第一次想逃離,老師中風,不久死亡;第二次想逃離,婚變:第三次想逃離,生病加車禍,第四次想逃離,排到宿舍,又將到海外客座。這其中有因果關係嗎?或者互為因果。
在狀況最差時都是學生救我,初教書,受圍攻,那時東海為文建會設創作班,彷如逃難所一般,創作班風流雲集,我的職稱是課務組長,排課兼接待,看到楊牧、蔣勳、張曉風、三毛、瘂弦、羅門、蓉子、羅青、楊念慈、司馬中原……讀人比讀書更有趣,為什麼三毛講話台下人塞爆,為之風靡呢?她的口才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幾乎是拚命演出,真心告白,在演講前她很焦慮,坐在大學鐘下拚命抽菸,幽幽地說在台灣當作家太苦了,她不快樂。感覺到她如夜般的憂鬱,我們在夜色中沉默相對,原來聲名、讀者、學生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蔣勳的嗓音好聽極了,又是愛美的人兒,白襯衫牛仔褲,脖子上綁著紅毛衣,丰采迷人;瘂公的朗誦是一絕,妙人妙語,常是滿座春風;羅門口才好,又能知未來,他說作家生活不只以文學為中心,而是整個生活都為文學存在;楊牧語言寡表情少,個性像大孩子,看到好吃的會拍手……這些大師風範為我上了一門文人美學與演講課。
如何把文學講得動人?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很難,太難了。
但我還是不會講話,我的工作是在開場前介紹作家,有個才高氣盛的大詩人站在講台上,正等我歌頌一番,我卻一時語塞:「他是個家喻戶曉的詩人,我想不必多作介紹,就開始吧。」看他一臉錯愕,我跑得比大度山的松鼠還快。
我同時有個小小的小說創作班,都是校外人士,有小學校長也有在地作家,年紀資歷大都比我大,從質疑到接受,我到底說了多少小說與故事呢?說話需要鍛鍊,當你發現由辭不達意,到句句入心,每個語詞都恰好在應該的位置上,你要事先演練,反覆練習,直至像泉水般自然湧現。我學三毛的拚命精神,把近百本小說故事背得爛熟,還有小說的藝術特徵,從極短篇、短篇、中篇、長篇……我講得又急又快,像背書一樣,但每個字都要扣住人心,學生都入迷了,我好入戲啊,演一齣叫上課的戲。
作家或多或少都有伶人的因子,那時文青傳誦瘂弦的〈坤伶〉:
十六歲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裡
一種淒然的旋律
那杏仁色的雙臂應由宦官來守衛
小小的髻兒啊清朝人為他心碎
是玉堂春吧
(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
「苦啊……」
雙手放在枷裡的她
有人說
在佳木斯曾跟一個白俄軍官混過
一種淒然的旋律
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
這是不是作家的原始心象呢?起碼是一部分吧。
常常學生擠在我那租來的公寓講他們自己的故事,相互傾吐,當他們演戲時,我陪他們排演,在舞台上貼膠布作記號,直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聯絡,有個泰雅族中學老師,後來出了兩本小說集,受到矚目。
隨著教書的壓力,我的恐慌症越來越嚴重,有時到不能出門或見人的地步,只有走上講台,面對還需要你的學生,說了千言萬語,上完課常感動淚下,心情也變好,這是什麼樣的力量呢?恐慌症嚴重時像惡靈纏身,連自己也不認識,只有講述文學時,彷彿回復一點自己,重新活過來,這是為什麼我還留在校園,不光是學生需要我,我更需要學生,九二一大地震時,馬上打電話的是學生、來幫我清理災情的也是學生。
是學生教我如何講話,如何當老師,我只願對他們開放。
我愛才惜才,如能寫的絕不放過,創作者難免有妒才的心理,我以愛才克服總總負面心理,這樣所有的師生關係都是正向的,只有相互成長。
創作者有很多是自戀型人格,對他人無感冷感,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享受特權,虛榮心超強。我早通過這個關卡,愛才如己,等於愛自己,尊重他人,對他人的輝煌成就,或名過其實的幸運兒,只有祝福,他們可能是發了幾生幾世的深願,努力過幾生幾世,而有此殊勝,我才努力幾年,算什麼呢?再說文學花園就是要百花齊放,獨尊一家或只有你一個人站在台上,這樣的文壇有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