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光抄」和「背多分」這樣的教學方式竟然還存在於某些中文系……
大家都知道,
分潤網站價格
,少子化衝擊將在2016年達到巔峰,
七彩模組
,這中間將有許多大學院校倒閉或嚴重縮水。
在這嚴酷的現實下,
台中一對一照護
,畢業後難以就業的系所將會優先被淘汰。本來就面臨就業困難的中文系畢業生,
專業護理員
,更加雪上加霜。主事者不能不面對現實,
TBC南桃園
,有所做為。
早在1930年代,
臉部修護保養
,胡適就提出大學中文系培養學生的目標是成為教師、作家、學者。此後,
涼感床墊 台中
,中文系畢業生也大致流向這三種職業。只是,近二十年來,台灣增加過多中文系與碩、博士班,培養過剩的畢業生;相對的,上述三種出路又因為少子化、社會轉型與教育制度的重大缺失而變成絕路。
去年,筆者邀請中文系系友座談「中文系課程改革芻議」,一位畢業30多年的系友看到我們目前的課表驚訝的說:「我好像昨天才畢業!」
不錯,傳統中文系以不變應萬變,在台灣已經安身立命幾十年了。
傳統中文系跟時代嚴重脫節在於師資老舊;所謂老舊,不但指教授平均年齡偏高,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觀念普遍老舊:只懂僵化的師承,不懂靈活的教學;只讀古典書籍,不知今世何世。尤有甚者,把自己的論文一再冷飯熱炒,糾結黨羽,大肆相互吹捧,彼此酬酢,劣幣驅逐良幣。且不忘建立學閥,黨同伐異,給下一代建立不良榜樣,卻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老舊師資與觀念的對應就是老舊課程的因襲,全台中文系的必修科目幾乎大同小異,且實施幾十年紋風不動。例如:每個中文系都一定有的「小學」,包括文字、聲韻、訓詁三門,都是吃緊的必修課。按,小學本是傳統學術經部中的一類,是研讀古代經典必修課程。日後要做養成教師者應該修讀,要從事傳統學術研究者也必要。事實上,如果要做學者,除了小學,還要修讀版本、校勘、語法、名物、制度……等專業課程。
但,並非所有的中文系學生都想成為老師,現實情況也不允許。當前流浪碩、博士滿街跑,證明社會不需要中文系提供師資與研究人員。中文系學生根本不需要必修小學課程,最多只須列入選修。同樣,其他必選修科目,都應該在專業與就業兩者中重新考量訂定。在每秒鐘都有舊職業消失與新職業產生的21世紀,每年課程都要重新洗牌才能應付現時與未來的趨勢。
老舊師資如何汰換?有些公立大學已規定65歲必得退休,兼任不得超過70歲。也因此,使得不設限的私立學校大量收容他校退休教授蒞校專任或兼課,使得教師平均年齡更加老化,也因此侵占了中生代的工作機會。
中文系迫在眉睫的是:因應時代需求,淘汰不適任的課程及師資,並主動尋找教學人才,而這些人才,並不局限在台灣目前已被灌水而無實質能力的博士。目前全世界許多大企業都宣稱面臨人才荒,因而不得不主動搶奪人才;此所以台灣人才往大陸跑,大陸人才往美國跑,人才是在全球流動的。
過去台灣中文系選擇新師資總是守株待兔。設定學門後,在報名者中挑選二流以下的人物──蓋一流人才早被別人搶走。
「中文系需要怎樣的人才?」這是某些台灣中文系主任們不懂的重要學問。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平原說的好:「大學的意義,主要不在於教你多少知識,而是教會你讀書,養成好的眼光、習慣、方法和興趣。」筆者再補充一下:中文系學生不必學富五車(網路已經替我們裝滿,當然裡面有很多錯誤的知識),而是潛能的開發與強化。說、讀、寫是目前中文系疲軟且亟待加強的基本訓練;之後要訓練學生搜集/選擇/閱讀/判斷資料的能力、深層思考/分析事物與應付突變的能力、發掘自我/尋找超越前人見解的創造力、組織自我新思維並把它充分邏輯化表達出來的能力。
中文系的傳統教學法是單向填鴨式的記誦教學,「講光抄」(老師講什麼學生抄什麼,會思考的沒幾個)和「背多分」(背老師規定的文章和老師上課的筆記)這樣的教學方式竟然還存在於某些中文系,而這種方法已經沒辦法訓練學生上述之能力。而一位完全按照傳統教學苦讀出身,沒有任何社會工作經驗的「純種」中文新科博士,也沒有能力擔負這種工作。中文系需要的師資除了中文學養,最好在社會有工作經驗到主管階級或有跨領域長才者。現下很多中文博士在四處流浪五、六個甚至七、八個寒暑後,也可以媳婦熬成婆之姿,在人脈的運作下,在大老的力保下,進入學院的堂廡。但,飄泊的這些年,她/他們依然只是四處兼課,生產論文,真正結合時代脈動,養成時代需求的,少之又少。學院裡,重複的依然是舊時代的教學與用人邏輯。
在這文化產業興起的世代,本來是人文學科發展的大好機會,如果不肯從師資到課程做全盤修整的中文系,就真的只能坐以待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