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太陽能產業在千禧年後開始蓬勃發展,
網域申請
,從早期的茂迪、益通雙箭頭,
網站優化
,到後來的昱晶、新日光等崛起,
關鍵字廣告
,18年來從個位數廠商,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發展成十餘家上市櫃公司的產業聚落,
SEO達人
,早年因缺料、市場供不應求,業者普遍大賺,股價上百元的業者不在少數,益通還一度攻上歷史天價1,205元登台股股王。18年後,攤開眾家業者的財報,虧損的占多數,不少業者還狂虧超過一個股本,股價也隨之節節滑落,昔日股王益通跌破10元,截至昨日為止,新日光、達能、元晶股價也都失守面額10元大關,對照往昔,這18年來,如同南柯一夢。 業者分析,台灣太陽能產業的興衰,與其他產業一樣,都是供需之間的問題。金融海嘯前,因為太陽能市場需求瞬間大開,當時業界產能供應不及,只能用「暴利」來形容,連最上游多晶矽材料都一度暴漲至每公斤400美元以上的天價。當時,有了多晶矽,就等於取得印鈔票模板,很多廠商為了拿到多晶矽生產太陽能電池「印鈔票」,不惜簽下長期(少則五年、多則十年)的高額長約,但後來市況反轉,加上多晶矽技術瓶頸克服,得以大量生產,價格暴跌,每公斤剩下數十、甚至10餘美元,業者蒙受高額長約跌價損失,是台灣太陽能廠面臨的第一道難關。隨著業者長約在2014年之後到期,業者雖然擺脫了料源跌價損失的束縛,但在這段期間內,大陸官方大舉扶植當地太陽能廠,以瘋狂式地擴張產能、削價搶單方式破壞市場,打得全球同業毫無招架之力,不僅歐洲、美國、日本等地大廠紛紛倒下,台廠也陷入難以翻身的險境。而大陸毫無節制的擴產,也引起歐盟、美國高度關注,紛紛以祭出高關稅,這也讓大陸廠商感到吃不消,當年大舉擴產、讓台廠吃足苦頭的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業者也被自己的「七傷拳」擊中,黯然退出市場。業者認為,靠藉補貼推升成長的產業,終究還是會面臨各國調降補貼帶來的供需劇烈波動,一再上演淘汰賽,在不斷洗牌下,有人下台,也會有新勢力興趣。隨著近期再度有業者陷入低潮,可望是新一波洗牌的開始。不過,台灣政府獎勵以高效太陽能模組發電,讓廠商大舉採用單晶太陽能電池發電,國內能沒幾家能供應單單晶太陽能矽晶圓,幾乎都得向大陸隆基採購,按此發展趨勢,等於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助長大陸太陽能矽晶圓成長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