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大選後,
ITIS椰子水
,兩岸經貿關係就進入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北京軟硬兼施要確保台灣不會超越紅線;而我方則堅持在新民意下引導兩岸現狀。若以馬政府八年為比較指標,
護脊桌
,接下來幾年的兩岸關係,
高雄新舊屋清潔
,冷卻倒退大概是無疑的。不過兩岸經貿互動向來是產業先行,
零件盤
,因而如何確保官方降溫不影響產業互動的溫度,
台中網站架設
,才是關鍵。未來一年兩岸都面對許多經濟變數及挑戰。貿易與投資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SEO優化
,但過去一年進出口都持續負成長,
員林美乙教學
,短期內不易顯著反轉,
電商代操費用
,而本國及外人投資的狀況也未見改善。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國發會前幾天公布3月景氣燈號,已經連續十個代表衰退的藍燈,成為史上第二長的景氣低迷期。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也不少。經濟成長持續維持趨緩的「新常態」(今年第1季6.7%),殭屍企業及產能過剩導致企業負債已經到達警戒線,但減產等結構改革措施又因各地下崗工人的社會動亂,很可能會放緩速度。簡單的說,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高於成長率的基本情勢下,兩岸領導人的共同期望,應該都在於降低或控制其他變數,以免使情勢更加複雜難解。話雖如此,面對台灣新政府,大陸仍如慣例開始採取政治外交及經濟手段,一方面宣示立場,二方面有意藉由經濟條件改變造成之壓力來影響新政府的立場。因此陸客人數減少、現有兩岸協議的空洞化,以及尚未完成協商的協議暫停談判等,都是已經是隱約出現的風險。台灣也在設法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分散市場、移轉貿易焦點。二者相加下,說兩岸經貿關係的前景黯淡已是客氣的說法。對於兩岸政府而言,固然都受到各種內、外部政治因素及基本立場的拘束及限制而在立場上各有堅持,需要相當時間相互試探磨合,但對於經濟互動,我們建議兩岸應盡力維持克制不要把企業當成棋子,將市場的決定還給市場,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才是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政策方向。對台灣而言,重點在不要將兩岸產業互動妖魔化。台商赴大陸投資不但不是台灣的罪人,反而是過去20年經濟成長的基礎。16年前,在扁政府「積極管理」下台商仍積極加碼投資大陸,馬政府完成了ECFA及20餘個兩岸協議,也未能減緩近期台商的退潮趨勢。這些經驗的意義在於人為政策固然有政治考量,但實際上很難改變市場的實際運作,因而政府可以引導經貿重心的分散,但並無必要放棄中國市場。需要給予台商的協助,包含兩岸經貿協議的推動、投資保護、產合對話以及貿易障礙的調處,都應該維持相同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兩岸官方互動的冷卻,兩岸民間、產業交流反而更加重要應給予支持。對中國大陸來說,台商的重要性固然在降低,但迄今仍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兩岸互動的基礎。陸方介入改變兩岸經貿條件,已然具有經濟制裁的性質,制裁的目的在迫使順從,手段強烈但代價也高。更重要的是直接感受到制裁效果者,不是政府而是台灣業者;此舉不但對台灣人心向背的影響不容易預測,更坐實了「兩岸經貿=高風險」的質疑,壓縮了兩岸的政策迴旋空間。放眼未來,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的後續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按性質,協議談判無疑是官方互動的一環,兩岸政府的放緩甚至放棄之舉當然都有政治表態的效果,但隨中國-東協及中韓自貿協定(FTA)的排擠效應逐漸發酵,台灣產業衝擊日增,關係冷卻帶來的衝擊將由業者承受,並不符合兩岸長期利益,況且政治上之目的還有很多的工具可以達成,不應拿企業當祭旗。反之,持續改善兩岸產業互動的環境,追求在經濟上互利雙贏的思維,或許才是兩岸關係可長可久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