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院校系所的考試季節,
琉璃
,每年這段期間,
桃園室內裝修
,長久以來擔任考試評審工作的我,
臭氧機製造商
,便時常會陷入天人交戰。原因無他,
低咖啡因
,無論是音樂系或是藝術行政與管理領域的招生,
燒酒創意喝法
,看著這麼多優秀的學生準備充分地前來應試,
燒酒濃度
,一方面感到雀躍欣喜,
熱銷椰子水
,但另一方面,
北屯區 瓦斯
,想到每個科系錄取員額有限,抉擇取捨在所難免,雖然評審們已盡力追求最公允的篩選排序方法,還是會有遺珠之憾。雖然少子化是大勢所趨,但素質優異的學生仍如過江之鯽,看到他們爭相報考,作為評審、師長,同時也為人父母,面對此情此景,我的心情總是五味雜陳。考試機制本來就不能面面俱到,一次考試決定了當下的結果,實力以外還有點機運因素;考得順利,實力全數發揮,考得不順利,只能下次再來。每次放榜時,除了恭喜那些考上的學生,我也很想跟那些未能入選的學生說:沒有被選上,不代表你不夠優秀,一定要再接再厲!此外,在擔任入學考試評審的過程中,總有「堆積如山」的考生資料必須花不少時間事先審閱。閱讀這些資料的心情不盡相同,有些學生研究計畫寫得精彩,讀起來有令人振奮、耳目一新之感;有些考生則會在個人簡介欄位裡,洋洋灑灑地列出從小到大參與過的比賽經驗,看起來,幾乎每位都是「征戰」、獲獎無數。然對評審委員而言,考生提供這麼多「輝煌」的紀錄,是否具有實質加分作用,似乎仍有待商議,但學生過往參與比賽得獎的經歷,很少會成為評斷錄取與否的唯一標準。招生入學考試與舉辦比賽,其目的性畢竟有些差異。招生入學考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透過檢定,讓具有潛力的學生能接受進一步的訓練,因此,針對考生臨場表現的評分,除了當下的能力展現外,也看重未來發展性的評估。相較之下,舉辦專業比賽是為了搭建舞台,挖掘耀眼人才,讓達到頂尖水準者的才華能有更多機會為更多人所看見,並鼓勵得獎者篤定心志展開專業生涯。事實上,考試與比賽之間雖有意義上的區隔,但兩者卻並非完全互斥,端看主辦單位所抱持的出發點,以及實際執行的方式為何。以舉辦比賽來說,比賽的設定與規則規畫,以及評審人選與評選標準,皆連帶會涉及到定位與公信力,這些都需要經過從長計議。就學生的立場來看,參加比賽不會是件壞事,因為比賽像是一個設定學習目標的機會,可以激勵自己向上成長;而通過入學考試,則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持續學習、接受薰陶與探索自我的空間。不過,有時候我會不禁納悶,也不免有些擔心:當考試的學生不約而同地附上這麼多參與比賽和獲獎的經歷時,究竟反映出了什麼樣的預設和期待?而這些證明會否因而框限住、甚或誤導了學子們對藝術學習與專業追求的想像呢?這是考試季過後,讓我不斷反思的問題。(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