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家用瓦斯
,台灣電力系統成為盟軍轟炸目標,
咖啡掛耳包
,當時占全台發電能力近四成、有台灣工業動力心臟之稱的日月潭電廠,
南屯區 瓦斯
,更是首要攻擊目標。戰爭結束後,
喜帖
,全台各處電廠被炸的千瘡百孔,
洗滌塔
,供電能力只剩一成。當時負責移交的日本人預估,
真空成型
,三個月後,
彰化新秘教學
,台灣可能就會黑暗一片。1946年5月1日,
kubota indicator
,台灣電力公司成立,
保健養生
,時任機電處長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帶領40名大陸技師、台電工業人才朱江淮(後任台電協理)等人,以及一群還在省立台北工業職業學校(現在北科大)、台灣省立工業院(成大)三、四年級學生,四處拼湊零件,邊修邊學,五個月內復原八成的供電系統。走過70個年頭,台電每次遭遇經營危機,就會把這段「孫老總」(孫運璿日後擔任台電總經理)的故事拿來勉勵後人。黃金20載 年年都賺錢1946年10月,前總統蔣中正伉儷首次來台,並視察日月潭電廠,當下將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更名為「大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更名為「鉅工」,並分別題字。近來各界為「缺不缺電」而爭論不修,事實上,戰後台灣經濟逐漸修復,工商業逐漸繁榮後,早年的台灣是嚴重缺電。台電文史工作者、朱江淮之子朱瑞庸表示,台灣缺電問題一直持續,1968年時,向美國貸款建成的林口電廠一號機建成併聯發電後,30萬瓩的裝置容量是當時最大的發電機組。此後台灣火力發電量超越水力發電量,工業申請新設供電也就不再受阻。朱瑞庸說,在此之前,工業用電的申請量一直處在「打折」狀態,是名符其實的「缺電」。1970年代起,台電四處蓋電廠,也帶動台灣工業起飛,從1980年代到2000年左右,台電年年賺錢,被稱為「黃金20年」。核四是台電經營的一大紛擾。基於能源多元化,1977年底核一廠一號竣工並併聯系統供電,台灣進入核電時代,接著核二廠、核三廠相繼完工,核電成為台灣穩定供電的基載電力。受惠於核電成為台灣能源組成的一環,降低發電成本,自1984年7月至2006年7月,台灣電費曾經出現連11降。強化內控 中止連八虧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商業繁榮,為因應愈來愈多的用電需求,當時政府規劃興建核電廠,但一直遭受阻力。雖然1999年3月動工興建,但第一次政黨輪替後,2000年10月27日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但隨即於2001年大法官520號解釋文後復建。隨著工期延宕,及各項補強工作帶來追加款,這座花費全民納稅錢2,838億元建成的核四廠,即使幾乎通過所有安全檢查,仍因2014年林義雄的絕食抗議,引發反對商轉的聲浪,國民黨考量政治不利因素,決定自2015年7月起「封存」三年。現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堅持2025非核家園,封存狀態下的核四廠將「核去核從」,眾說紛紜,勢將考驗新政府智慧。由於電價無法合理反映營運成本,2006年起,台電開始累積巨額虧損,最高一度逾2,300億元。但台電是國營事業,是獨占售電公司,倒閉非全民之福,政府開始推動電價合理化,以及改革。至於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由經濟部指派原本分管國營事業的次長黃重球接任台電董事長,有改革意識的前大同大學校長朱文成接任總經理。時任經長張家祝也構想出,在盡量不調漲民生電價,又兼顧督導台電改革的二階段電價調漲辦法,減少台電虧損。二人上任後,台電加強內部控管,壓低燃料囤積成本,減少非必要的工程修繕。黃重球更親自召開46次協調會,最終成功向九家民營電價重新商議購電合約,降低購電成本186億元等。台電改革也搭上國際燃料價格的順風車,包括煤價隨國際需求減少而降低,天然氣價隨油價大跌而陡降,對燃料成本占總成本約四成的電力公司,燃料降低無疑有如神助,台電終於在2014年終止「連八虧」,順利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