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80 年至今,
越南椰子汁
,美國資本主義運作的二大原則,
護脊桌
,是股東利益至上及全力滿足消費者。1980 年之前,
玻璃DIY
,美國的公司治理有許多缺失,
瓦斯 洩壓
,經營不善的管理階層仍能穩坐高位。這樣的環境,
水洗機
,讓像卡爾.依坎(Carl Icahn) 這樣的「禿鷹」看到機會,
熱銷團購商品
,以舉債發動惡意併購,
莊園咖啡豆
,並揮舞保護股東權益的大旗,
補充電解質
,號召小股東起義來歸。這波風潮,
燕窩胜肽
,帶動了美國「股東積極主義」。經濟學家傅利曼的兩大主張:企業唯一義務是將股東的利益極大化(1962),以及企業對社會沒有責任,企業唯一要負的是對股東的責任 (1970), 更從此成為美國公司的圭臬。同樣在1980年以前,美國的公司並不重視消費者的權益。由納德(Ralph Nadar)發起的消費者運動,在1980年後開始成為主流。美國公司從把消費者的抱怨當成麻煩,到轉而發現,利潤來自於解決消費者的痛點。相互競爭到今天,我們都能享受當奧客的快樂。 然而,雖然我們都是消費者,大多數人也都持有股票,但這兩個身份並不代表我們。我們同時還可能是老闆或員工,也是家庭成員及公民。記得老子的智慧話語:福兮禍所倚。將股東及消費者的權益,拉高到其他權益之上,造成美國及相關供應鍊國1990年開始的股市榮景,也讓消費者能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多的服務。但是,要持續壓低產品價格,當然員工的薪水不能漲、工時不能短。各國實質薪資超過20年沒漲,與這消費者與員工間的「弱弱相殘」脫不了關係。當我們抱怨滷肉飯漲價,賣滷肉飯的員工薪水就不會漲。然後這些員工下班成為消費者時,他們一樣要求東西不能漲價。滷肉飯可能利潤不高,那如果是賺錢的上市公司呢?依極大化股東權益的準則,管理者佛心加薪會讓EPS不好看,影響公司股價,所以也不該加薪。低薪但穩定的工作,還不會太糟。很不幸的,全世界的低薪環境,都同時也存在工作不穩定。受薪階層的風險承受能力過低,一人失業可能就讓全家陷入困境,而失業的風險又持續增加。與此同時,我們又看到企業獲利持續創新高,GDP繼續成長。這種由不均而引發的民怨,我們已看到它在各國出現。顯然,只重視股東及消費者的利益,並無法讓全民分享到經濟成長的好處。美國的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於日前發表一份聲明,重新定義「企業的使命」,簽署這份聲明的,包括美國200多家公司執行長,包括蘋果、亞馬遜、美國航空公司和摩根大通集團等企業的執行長(CEO)。聲明表示,股東最大利益不再是唯一依歸。企業做決策需要一併考量「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消費者及社會。然而,這麼大的卡司,引起的注意,卻是不成比例的小。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它並沒說要怎麼做,以及聲明內容與近年流行的企業社會責任類似,並無新意。但這些明星執行長願意簽署,表示大家認同,股東利益不應是唯一標準。其實,追求股東利益並非小股東們努力的結果,而是華爾街的禿鷹、經理人與證券監管單位相互影響的結果。如果我們真的在乎公司做CSR,那就該以股東的身分要求公司做。傅利曼說企業唯一要負的責任,是照顧股東。那股東重視什麼?如果股東認同CSR,公司才有可能把CSR當真。如果股東只認EPS,那CSR將永遠只有獎狀的功能。(作者是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