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五十最佳餐廳頒獎典禮前,
網站排名如何操作
,邀請名廚Gaggan Anand(左起)、Dan Barber、Elena Arzak、Virgilio Martinez、Yannick Alleno等人參與記者座談會。 圖/LIZ提供 分享 facebook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有所謂的上榜秘技?美國美食網站「Eater」是這麼說的:1. 開一間昂貴的餐廳,
好吃小菜
,最好有品嘗套餐(tasting menu)。2. 公關餐是必須。招待記者、廚師、飛行美食家,
清境住宿
,他們可能是評審,
主機代管
,但誰知道呢。3. 政府旅遊局有積極作為,
FB粉絲團經營
,邀請評審來觀光。4. 寫一本又厚又精美的食譜書,
油甘
,然後巡迴打書。5. 參加國際飲食活動,
筷子肉干
,或帶著餐廳出巡客座。6. 登上Netflix紀錄片《主廚的餐桌》。7. 散發魅力。8. 料理必須傳達在地感。9. 持續蛻變。譬如改變菜單形式與定價、發表宣言、搬遷。10. 在用餐中或用餐後,帶客人參觀廚房、實驗室。以上所言固然有挖苦嘲諷的意味,卻也離事實不遠。攤開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的歷年榜單,可以發現這個傾向:上榜餐廳多以新派創作料理為號召,主廚個人色彩濃厚,喜歡藉由品嘗套餐展現烹飪哲學,菜色編排往往在於「說一個故事」─顛覆感官的創新思維(如西班牙的elBulli、美國的Alinea),與土地的深刻連結(如秘魯的Central、丹麥的Noma),主廚個人的生涯歷練(如江振誠的八角哲學),翻轉自身飲食文化(如俄羅斯的White Rabbit、泰國的Gaggan)。也就是說,把菜做好已經不夠了;或者說,把菜做好只是基本。經營餐廳必須像經營時尚品牌,所作所為要「有哏」,主廚就是代言人,就算不帥不美也要能言善道,如果又帥又美已經成功一半。餐廳最好不斷爭取曝光,傳統媒體也好,社群媒體也罷,打卡、標記、主題標籤多多益善,客座餐會、美食論壇、飲食節來者不拒。以上行為,全都是為了爭取上榜機會嗎?倒不見得,或許真有主廚是用盡心機盼榜上有名,也有人是體認到,開餐廳、尤其是fine dining餐廳,如果想將理念發揮到最滿,必須提供一種全面的體驗。主廚也是創意人,他們不過是藉由烹飪表達自己;知名者更可以達成比烹飪遠大的目標,喚起生態意識、改變供需系統、維護傳統文化等等。主廚善用話語權與影響力,不也是美事一樁?當然不是說只待在廚房裡專心做菜的主廚就相形遜色,所有廚師都必須在廚房裡練好武功,才能出來見世面,只是個人生涯選擇不同,有人不喜歡當明星,有人享受鎂光燈,而世界五十最佳餐廳恰巧偏好後者,因為投票機制建立在評審對一間餐廳有多深刻的印象。有人厭惡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的商業性質,唾棄餐廳公關與行銷的多端手段,用此來質疑上榜餐廳的料理水準,其實未盡周全。什麼時候行銷自己也是一種罪惡?如果沒有實力,再怎麼行銷也是枉然;就算不行銷,有實力者依舊有伯樂。我比較喜歡這種持平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