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政府即將上任,
健康食品 代工
,兩岸經貿關係從平順走向動盪的「新常態」格局,
防盜系統
,也愈來愈清晰。國際經貿往來有兩層基本的關係;第一層是由市場定義的關係,
DM設計
,第二層是政治決定的關係。在當下的兩岸經貿關係中,
網頁設計
,過去緊密結合的第一層關係出現了異變,
台中關鍵字行銷
,第二層的關係也因台灣選舉結果而開始起伏扭曲。過去20年兩岸經貿高速成長的主因之一,
客製包
,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這種高互補性。但中國的產業鏈成長茁壯的慾望跟台灣一樣強烈,
八德抽水肥
,這樣的互補總有一天會走到盡頭。按照國際組織的估算,中國出口產品中進口零組件的比重20年前高達70%,近年來已經降低到35%左右,就是一種指標。此外,中國生產成本不斷攀升,沿海地區的工資加社保成本已經接近馬來西亞的薪資水平。以上種種說明了兩岸已從合作走向取代,也解釋了從2011年起兩岸貿易及投資都開始逐步降溫的部分原因。簡單地說,不管新政府的兩岸政策為何,或兩岸經貿協議是否生效,由市場決定的兩岸經貿關係恐持續降溫、難回高峰。這樣的變化台灣比較需要擔心;雖然兩岸經貿關係冷卻符合台灣眼前的政治正確,固然我們還有越南、印度或印尼可以設工廠,但這樣的質變也是我們經濟結構改變及產業升級的壓力表。隨著壓力飆升,絲毫沒有令人雀躍之處。再看兩岸的政治經貿關係。這種關係本質上是兩岸政治關係的延伸。兩岸接下來非常可能以「對抗」取代「對話」的格局,政治經貿關係的變化恐比市場關係更快更急。畢竟只要新政府不作出符合北京期待的政治承諾,北京「改對話為對抗」的思維就是一種「對台灣不利的要加大力道、對台灣有利的要放緩速度」的方向。因此搶邦交國對台灣不利要加強,陸客對台灣有利要放緩。若按此邏輯,雙方都認為對台灣有利的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其命運已經很清楚,恐怕不是我方監督條例有無通過所能改變。過去已經生效的協議就算不終止也會停擺,其他經貿互動大概也不脫此一基本方向。對台灣而言,這當然是新政府的嚴肅試煉。畢竟由市場定義的兩岸經貿及持續壯大的中國內需市場的重要性,就算有政治風險卻絲毫沒有否認的空間。在對抗格局下,如何說服社會及產業共體時艱、如何表達立場之餘又能扭轉兩岸「對抗」高於「對話」的趨勢,如何尋找「沒有中國」的替代方案,都是高難度卻不得不為的挑戰。對於北京,只要台灣出現政治變局就改對話為對抗這種堅定不變的反應,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也有討論的空間。的確以中國已然巨大的經濟量體及持續成長趨勢,對抗政策的經濟成本愈來愈微不足道,但除非對抗只是大陸的一場內需秀,否則都有副作用及抗藥性,背後的政治成本以及對台灣民心向背的衝擊高低,還有日積月累的抗藥性問題,都是值得再加精算的問題。總之,兩岸經貿關係無疑進入「唯一不變的是變數」的階段。放眼國際情勢,北韓到中東的對抗及美國/古巴的和解告訴我們,對抗成功者寥寥無幾,對話才是正途,兩岸也不會是例外。(作者是中經院WTO與TR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