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海外私人隨扈

卡地亞有界之外 說不完的珍寶故事

民國第一社交名媛黃蕙蘭1921年參加白金漢宮舉行的首次宫廷舞會時,

中部人力公司

,配戴卡地亞鑽石冠冕。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海外私人隨扈

, London。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夏至時分,

投影燈

,紫禁城金黃屋頂襯著無垠藍天,

豐原人力銀行

,午門正廳與東、西雁翅樓等三個展廳組成的ㄇ字型,

手動抽油機推薦

,以「有界之外(Beyond Boundaries)」為名的卡地亞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手舉辦的「工藝與修復特展」,

新竹私人保鑣

,正訴說近兩個世紀來東西方的歷史、藝術、皇室貴族、工藝、人文、珍寶間波瀾壯闊的交流。乾隆皇后吉服上「刺繡鳳凰」與卡地亞的「天堂鳥胸針」巧妙呼應,

術後照護

,一動一靜,分別代表了東方刺繡與西方珠寶的極致工藝。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1914年愛新覺羅載掄赴歐洲考察的留影。SZ Photo/Scherl/Bridgeman Images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西雁翅樓之靈感中國這個展廳的重點是,東西貴族名流收藏的珍寶與中國的情緣。一進入,便被十八世紀乾隆皇后吉服上「刺繡鳳凰」與1948年卡地亞的「天堂鳥胸針」的巧妙呼應給吸引目光,一動一靜,分別代表了東方刺繡與西方珠寶的極致工藝。 攝影師Horst P.Horst 1943年黃蕙蘭拍攝美國版《VOGUE》照片。Horst.P.Horst/Vogue CondéNast。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接著我被「翡翠珠寶的近代傳奇」當中的幾位名媛的故事給迷住。首先是曾被譽為「遠東最美的一顆珍珠」的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夫人黃蕙蘭,他出身印尼華僑首富家族,少女時代隨母親旅居歐洲,嫻熟四國語言,一成年就進入倫敦社交界、參加白金漢宮宮廷舞會,算是民國第一代的「社交名媛」,1920年在布魯塞爾嫁給顧維鈞,定居北京後迷上翡翠,當時質量最美的老坑翡翠都在沒落的前清貴族手中,她透過掮客花了一百萬私房錢跟出宮後的溥儀買下晶瑩剔透的翡翠雕成的「青椒」,然後委託路易卡地亞配上25克拉鑽石做成墜飾。某次她和猶太富商沙遜(上海「和平飯店」原名「沙遜大廈」,財力可見一斑)比賽鬥翡翠,她以這顆「翡翠青椒」贏了一千塊美金。卡地亞檔案館中的「翡翠青椒」照片,1926年。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這個出自黃蕙蘭自傳上故事,栩栩如生地反映出當時上流社會華洋交融的奢華景象,只可惜後來「翡翠青椒」後來不知所蹤,只剩下卡地亞檔案館的黑白照片見證這則名媛情事。但她1943年刊在美國版《VOGUE》照片上的青綠色旗袍也在展場,栩栩如生的蘇繡百子圖,與照片上翡翠雙層珠鍊、翡翠手鐲交相輝映。其他還有當時最富有的女繼承人、美國社交名媛芭芭拉赫頓的翡翠收藏,卡地亞藝術總監貞杜桑的創作與收藏,溫莎公爵夫人的收藏。全都是傳奇女性非凡品味。午門正廳之風範見證這個展區的重點在於體現英王愛德華七世說過「卡地亞,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意涵。入口處三公尺高動態牆上一幀幀流動的、壯觀華麗王公貴族的黑白禮服照,全是卡地亞的高級訂製客戶名單。從1904年的英國、西班牙開始,卡地亞陸續成為十幾個歐洲為主的皇室御用珠寶商,一座座冠冕、一串串珠鍊、手鐲、耳環,讓人目眩神迷!精選三十頂各式冠冕加上沈浸式影像,幾乎讓人穿越回到那個「美好年代」。據說暹羅國王拉瑪五世曾到卡地亞和平街總店,店員一直展示到最後一件他才點頭,那買不買?買了一整盤!這還不是最誇張的,1925年印度拉提雅拉邦大公到巴黎,請卡地亞用他們祖傳的珠寶、歷時三年重新創作的六層璀璨鑽鍊,成為卡地亞二十世紀最大的一筆訂單。印度拉提雅拉邦大公給了卡地亞二十世紀最大的訂單。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1925年印度拉提雅拉邦大公到巴黎,請卡地亞用他們祖傳的珠寶、歷時三年重新創作的六層璀璨鑽鍊,成為卡地亞二十世紀最大的一筆訂單。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這區也恰好說明從1847年創立,與1898年和平街十三號總店開始後,產品發展三大脈絡:花環風格、裝飾藝術風格、水果錦囊風格。東雁翅樓之時間技藝這一區的工藝含量特高。難得一見的各種龍紋鐘、神祕鐘,還有兩座滾鐘:需要一星期才能滾完斜面的卡地亞1910年「斜面重力滾鐘」、24小時就能滾完的故宮院藏19世紀法國「銅滾鐘」。加上一系列卡地亞各種系列腕表的研發故事,讓人充分感受到路易卡地亞先生對鐘表技術的癡迷。連乾隆後裔、愛新覺羅載掄都曾經在1914年到卡地亞買過酒桶型腕表Tortue。銅鍍金嵌瑪瑙規矩音樂表兩件。18世紀末,英國。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銅鍍金獅馱規矩表鏡兩件。18世紀末,英國。 圖/卡地亞、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 分享 facebook 最驚喜是故宮和卡地亞聯手修復的六件18世紀的英國骨董鐘表。故宮的修復專家和卡地亞團隊互訪數次,決定品項與修復方式,卡地亞修內部的機芯、故宮修鐘表外觀,2014到2017過程拍攝成「喚醒時間的記憶」紀錄片。一邊欣賞座鐘精巧的鑲嵌、一邊想起紀錄片中工匠說:「修復是寂寞的工作,器物來的時候都很殘破,終於修好,『弦』能動的時候,最感動!」如果你想去即日起到七月三十一日於北京故宮午門展出,周一休館。門票含在故宮博物院門票內。「有界之外」以「精湛技藝」為主軸,沿著時間和主題兩條主線,進行多元視角的解讀。展覽集結了800餘件藝術作品,最早展品可追溯至明代。這些展品分別來自卡地亞、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表博物館等。,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