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的星期五 文學沙龍72
讀到好詩是非常愉快的,
美國滑雪營
,從那些看似極為簡單的手法中,
發財金
,汲取極為迂迴、複雜的思考邏輯,
引擎修護工具
,以及魔法般的語言技藝,
機車百貨
,成為讀詩的最大樂趣……
每次重讀自己的少作,
桃園線上刷卡換現金
,總是陌生。有些東西已經遠去,
刷卡換現金
,記憶多有殘缺,
台北男子理髮丙級
,得從年表或資料堆裡翻找,
新竹信用卡換現金
,再努力去還原。其實呢,瑣碎的細節不必全都記住,較重要的理念和寫作策略,還是可以整理出清晰的脈絡。
中國古老的神話和歷史是我最初的文學土壤,踏上這片聖地,覺得自己很渺小。歲月這東西很有意思,距離越渺遠,累積的事物就越厚實,特別是文化的層層積累,這裡頭能夠展開的對話或顛覆性創作的空間非常大,挑戰性也高,畢竟要超越原來的經典是很困難的。如何將當代思維注入典籍之中,讓古老的靈魂得以活化,同時讓詩歌語言產生預期中的質變,形成另一種專用於此的現代漢語,不淪為歐化中文,或平淡無味的大白話,確實是一項令人振奮的工程。寫得好,可以產生極大的詮釋能量;反之,就變成古籍閱讀的心得報告,或淪為沒有價值的舊題新寫。古老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我最早期的詩作,但我不認為這是中國情結或什麼文化中國,它純粹是說故事的原料,是英雄的行動劇,是滋養詩想的氛圍,更是古人預先植入現代讀者腦海裡的一些隨時可以轉化成詩作註腳的文化知識(換言之,若使用得當,可以省去很多囉嗦的描述)。
我挖走了一些土壤,放入燒杯,詩在此發芽。
回頭想想,那五、六年的創作折損率真是驚人,但值得。
少部分比較滿意的實驗品保存在《治洪前書》(1994)和《再鴻門》(1997)當中,更多的次級品則廢棄在詩集之外。這個折損率到了〈會館〉一詩,才獲得逆轉,我在這裡找到另一片土壤,一條長程的系列寫作道路,它讓我的詩運作穩定,可以輸出強大的扭力。「南洋史詩」遂成為我當期創作中最龐大的主題,它對我其他類型的詩作所形成的遮蔽效果,已超出預期,很多我更滿意的詩作被淹沒,南洋就這麼名正言順的統治了那座《盡是魅影的城國》(2001)。它確實是一個恢宏的夢想,抵達之後,才發現南洋並非我真正追尋的目標,反而像是為了走一段曲折坎坷的現代史詩之路,為了焠煉敘事技藝,而設定的目標。它只是耶路撒冷,不是天堂。比起江河的〈太陽和他的反光〉,我的南洋差了一個截,後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我選擇了回家,走向怡保。
為那些尚未誕生的詩篇,我研製了原鄉的模型,道路變得真實,聲音有了不可過濾的雜質,許多觸感粗礪的內容在眼前走動,那是一個帶有地誌學成分的怡保。打造這座,〈殖民者的城池〉,就得犧牲掉一些系列詩作,作為磚瓦和鋪設道路的鵝卵石。這部在半年內一氣呵成的《靠近 羅摩衍那》(2005),共五個系列,融鑄了怡保的佛道教和印度教文化,以及少許的伊斯蘭,組成原鄉寫作的一次大規模演習。
路走到這裡,被迫停了下來,全心投入那一部寫來不知有沒有人要讀的教授升等論文。詩已經夠冷門了,大陸詩史研究簡直是關外的孤煙,彷彿只有我一人獨自在野地生火,風一吹,連柴都散了。
要不是有那些頂尖詩人寫的絕妙好詩撐著,我恐怕無法在這荒地多留一天。讀到好詩是非常愉快的,比自己寫詩來得愉快,又不吃腦,即使是不求甚解的讀法,也有一種目擊神祕魔法的興奮。從那些看似極為簡單的手法中,汲取極為迂迴、複雜的思考邏輯,以及魔法般的語言技藝,成為讀詩的最大樂趣。第二快樂的是教書,中文系的專業科目不算,我在大一國文課教了十幾年的大陸當代小說,它們對我在創作上的滋養,竟然超過其他文類。我的敘事技巧和核心精神,主要源自大陸當代小說,其次才是兩岸的詩和散文。借小說大家的靈壓來抵銷強者詩人的影響,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遲至2009年,我才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的原鄉寫作,把真實的怡保寫得虛實莫辨,放大原鄉的同時又將之縮小。最小的區域是我童年和少年記憶的根據地,那是城市的邊陲,反對黨的大本營,聚集了外婆一堆親戚的老邁社區。每次回家我都會專程去憑弔一下,清點熟悉和陌生的住戶,重溫沒落前的光景。我先後寫過的〈流動的身世〉、〈木部十二劃〉、〈從鬼〉、〈句號後面〉、〈將軍〉、〈瘦鯨的鬼們〉等十來篇散文,都是它的土產。這地方只有馬來文地名,我用音譯的方式重新命名它,就叫:拉爾哈特。聽起來有點阿拉伯的味道,視覺裡滿載著風沙。後來我在《聯副》寫了一系列以此為名的小品。即使加上過去的散文,我只處理了拉爾哈特很小的一部分,餘下的,留給第五部詩集。沒有書名,它只有一個代號:拉爾哈特。
最初完成的是練筆之作〈垂天之羽翼〉(系列組詩六首),完全是為了喚醒敘事的氣勢,我挑了六位旅台作家來寫,權當祭品,藉此把閒置多時的引擎熱起來,渦輪全速運轉,進入一個理想的寫詩狀態。我沒打算把拉爾哈特寫得大氣磅礴,適中就好,硬中帶軟。
當我發表《銀城舊事Ⅰ》(系列組詩七首)的時候,副刊主編問我:是否要註明一下何謂銀城?我說不。銀城跟怡保有一個很明顯的聯想,可說是怡保的放大版,大馬同鄉應該讀得出來。其實也不礙事,讀不出來就把它看作我的老家,裡面有真實的人物,以及看起來不完全真實的故事,可那是我看待原鄉的方式。相信有人會認為,經常出沒在我筆下的鬼魅是迷信,是幽默版恐怖小說的道具。在我的銀城,人鬼沒有界線,他們構成我記憶的真實肌理,過去常駐在散文,偶然入詩,如今則提煉成原鄉舊事的完整內容。少了鬼,就沒戲了。後續的《銀城舊事Ⅱ》(系列組詩五首)稍稍調亮了色調,但還是帶上淺淺的哀傷,畢竟在銀城舊事裡演出的,包括了多位已故的親人。
在更後來的《南蠻》(系列組詩四首)裡,我換上一套土匪的北腔來寫內心的南方,處理了南北兩地在我文學生涯上的拉鋸,稱不上鄉愁,但裡頭免不了有些糾纏。偌大個馬來西亞只有怡保是我關心的地方,其次是住著大量親戚的吉隆坡,當然兩者的輕重是懸殊的。怡保是好地方,這座山城住起來舒服,可惜少了展翅的機會。二舅舅曾經在二十年前跟我說過:「有些地方只適合養老。這裡,等你老了才能回來。」他退休後也回到怡保,過了一段閒日子,在此安息。我還沒打算回去,也許在真正老邁的時候吧,天曉得。
最後要說的是《拉爾哈特》(系列組詩四首)。我在狂想的沙暴中建構了一座古伊斯蘭世界的孤城,把原鄉的感覺從真實的土壤抽出來,注了進去,成為一種半虛構體的地誌學。以「拉爾哈特」為代號的第五部詩集,由五首系列組詩構成,外加兩首序詩和跋詩,共一千餘行,原鄉詩路的終點。這本小書沒有真正出版,我想讓它用「新詩集+精選集」的方式面世,完整呈現一條從遠古中國神話到赤道原鄉的回家之路,以及多重血緣的敘事詩成長史。北方的詩藝出神入化,是魔法;南蠻之地只有巫術,《巫術掌紋》即是詩人的生命紀錄。,